阴阳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虽其中并未明确提及“阴阳”二字,但它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关系的事理以及他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即《易经》的基本符号“一”(阳艾)和“-一”(阴受)。其中每三艾组成一卦,按三艾排列分为八类(八卦),按六艾排列分为六十四类(卦)。所以《易经》也认为,阴艾和阳艾乃天地万物之源,万物皆有两性,在两性的对立变化中发展而生,视为交感,所谓“天地合则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战国)。而有交感之象的卦则视作吉卦,因其有“动”,是有前途的,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对于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
风水思想在19世纪传入美国时候,并没有得到美国本土学者的重视,然而随着美国工业化文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甚至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这时有学者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应当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而中国风水理论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逐渐开始进入美国学者的视野,一股研究风水热逐渐兴起。...
中国风水学说远渡到西方世界,最早是在16-17世纪。当时的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对中国的风水理论与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产生了兴趣。如当时意大利罗马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其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就记述了他在中国的风水见闻:“根据中国人的理论,整个物质世界一一人、动物以及混合体一一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但他的文字仅仅停留在记述层面,并未对其中的风水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评论。...
丧葬仪式音乐作为丧葬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研究者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探究工作。到目前为止,有关丧葬仪式与音乐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民间传统仪式音乐的专著论文。专著如曹本冶等学者合著的《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西北卷、华南卷、华东卷),包括仪式音乐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各地区仪式音乐的专题综述、个案研究三方面内容。其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汉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指导。论文如赵凌《松木塘丧葬仪式音乐考述》(湖南师范大学)、曾娜妮《灌溪镇丧葬仪式音乐及其乐班的调查与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田耀农《陕北礼俗音乐的调查与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这些论文对民间仪式音乐作了具体深人的专题研究,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田野调查资料。另一种是各地、市、县有关部门收集整理的民间音乐资料集,较为真实地展示当地民间音乐特色,为研究丧葬仪式音乐保留了丰富材料。以下具体介绍部分研究文章和专著:...
这方面研究成果除了上文中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1992)等论著之外,还有报刊上登载的各种研究论文。...
丧葬习俗个案研究的材料来源往往包括地方民俗志文献资料以及田野作业收集资料,尤其是家乡田野调查采集的资料。个案研究有助于在具体语境中对丧葬习俗的民俗事项做更细致的观察,虽然家乡田野工作在早期民俗研究中业已开展,但在丧葬习俗研究领域,细致的田野工作是近几年才兴盛起来。...
这一类研究主要立足于某一地区的丧葬习俗特征,强调当地丧葬习俗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在丧葬文化的初期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丧葬文化的共性,而对丧葬文化因各地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而造成的区域性差异尚未充分重视。从这个意义上,结合地方民俗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联系该地区丧葬文化的历史背景、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经济发展情况,对一个区域的丧葬文化或习俗的独特特征进行概括和研究,考察当地丧葬习俗特征。这项工作很有意义。...
丧葬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对丧葬习俗历史流变进行探讨,有助于从纵向的研究角度对汉族丧葬文化作历时的把握。而且,以古鉴今,这项研究也有助于对丧葬习俗的发展和改革的趋势做出一些前瞻。从历时角度对汉族丧葬习俗的流变和发展做一番探讨,这一研究方式与历史学、考古学联系紧密。...
伊斯兰教的葬礼也是根据其交易和经典的规定而进行的。伊斯兰教徒穆斯林把死亡称作“归真”即归至真主之意。穆斯林相信他们从安拉那里而来,最后也要回到他那里去。所以死亡对一穆斯林来讲只是肉体的消失而不是生命的终结。基于这种视死如归精神的指导,伊斯兰教的葬礼提倡薄葬从简、三日必葬。穆圣(中国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的尊称)说:“你们宜速埋亡人,如亡人是幸福的,宜早使其获福;如系不幸者,亦当尽快远避火狱之囚类。”穆斯林认为归真是令人欣慰的,是和亲人的暂时的分离,虽然会感受到分离的痛苦,但也不用嚎陶大哭,并且安拉不喜欢浪费的人,葬礼要简洁质朴,摒除繁文褥节,同时禁止外教的习俗。...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相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11:25-26)这是《新约》的约翰福音中的话,它告诉我们人死了以后会复活并且得到永生。复活和永生的是基督教对于死亡和死亡之后的清晰而明确的信念,他们相信人死以后,必然会得到上帝的救赎然后去天堂。所以死亡并不哀伤,反而应该快乐。英国圣诗作者查尔斯·卫斯理(CharlcsWesl.ev)说:“为一个死去的兄弟快乐吧,我们的所失正是他们的无限所得。”基督教的葬礼就是在永生的信念指导下进行的,其特点就是强调简丧薄葬月_葬礼要肃穆,因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所以基督教同样反对嚎陶大哭的行为,即使悲痛也要默默地流泪。...
终极关怀是本文的主题,终极关怀是什么、终极关怀是怎么表现的等等一系列问题亚待我们解决。我曾向很多人询问他(她)心目中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的问题,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问题一定和宗教有关。终极关怀一词最早在哪个领域使用即它的来源等问题,我们无法得知,但学术界认为对于终极关怀一词的内涵阐发最深入透彻的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新教神学家、宗教哲学家蒂利希(PaulTillich,1886--1965)。蒂利希所想阐发的终极关怀是宗教领域终极极关怀或者直接说终极关怀是用来解释宗教和信仰的意义的。蒂利希说:“宗教,就该词最宽泛,最基本的意义而论,就是终极关切(关于终极关怀的另一种称呼)。...
现代国际政治学家亨廷顿(Huntington)有个新的理论主张,他认为,今后世界将是三种文明较劲的时代。首先是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国家,也就是以英美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为主的国家;其次是东方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国家;最后是中东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